图片
一、莫高窟
穿越高原无人区后,由G315转G215,走出柴达木盆地,翻越海拔3200米当金山口,进入甘肃。当金山东邻党河南山,西靠阿尔金山,G215国道从两座大山中的当金山口穿过,崎岖山道十八弯,一路向下,十分险峻,路边是荒芜的戈壁滩,经阿克赛沙漠,抵达丝绸之路结点古城——敦煌。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交汇的地方就是敦煌。敦煌有着:梦里沙州、世界佛都之盛誉。
图片
敦煌市较早些年已旧貌换新颜,整齐洁净的街道,智能化道路交通设施,小高层现代建筑,美丽的城市广场,琳琅满目的商店,霓虹灯下的酒店,各色风味餐馆,党河边绿色风光带,整个城市井井有条,城区面积拓展数十倍,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整个城市仍弥漫着大漠金黄底色。
图片
从市内到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大约10多分钟。参观莫高窟需要预约,参观的游客太多,上千游客安静地排队,大约10多分钟队便有序进入数字展示大厅。巨大的360度球型电影厅,播映莫高窟的历史,精彩画面、简洁扼要的解说词将观众引入时光遂道,穿越到千年以前。出展示厅另一张门出来便到候车区,乘区间大巴穿越戈壁滩、前往16公里外的莫高窟景区。从进数字大厅到乘区间车,前后衔接紧密,有条不紊,工作人员着装整齐,彬彬有礼,服务有度。这是我参观了众多旅游景点管理最好的景区。
大巴车载着我们驶向始建于前秦宣昭帝符坚时期(366年)的千佛洞(735洞),去一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茫茫大漠(以前叫“漠高窑”)中的一千五百年前的佛教文明瑰宝。
图片
参观者排队进入莫高窟,讲解员在牌坊前迎接,大约20人为一组,每组由一位讲解员引领参观。每个石窟都安装了铝合金门窗,据说是九十年代香港捐赠,二十年过去,没有多少变化,铝合金部分被氧化,留下岁月痕迹。门前的石壁上新增二维条码,扫码后可在手机上阅读该石窟的简介。
讲解员用钥匙打开石窟门锁,人们鱼贯而入。窟内不准拍照,不准私自使用照明设备,以防止对古画的损害。讲解员使用手中特制的电筒,一边照亮壁画,一边进行介绍。
图片
带我们这组的讲解员是个高大英俊的江苏小伙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过后交谈中才知道小伙子是学播音主持专业的硕研生,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聘,入职莫高窟,骄傲自称已是“敦煌人”。讲解员的讲解很精彩,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参观完毕,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参观过程中,有一位游客不听劝告,三番五次在画窟中用手机闪光灯拍照,讲解员在多次口头提醒后仍无悔改。讲解员忍无可忍,一把揪着这位游客的领口,将其拎出石窟。大家不约而同地同意将这位先生驱逐出组,还有人提出报警,违规者灰溜溜地离开了。文质彬彬的讲解员对这种有损文物的不文明的行为感到极端愤怒,由此也看出他对保护文物的责任心和对敦煌的爱,不愧为是“敦煌人”。
图片
每组可参观八个石窟,选择参观石窟由讲解员手中的钥匙决定,能打开哪个石窟的锁便参观哪个石窟,所以每组参观的石窟不尽相同,这种错位方法既满足参观者的愿望、同时也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我趁几位同伴在外边照像时,混进一组参观了几个石窟,等同伴聚齐编组,我又加入新的编组,这样就比他们多参观了几个画窟。
图片
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此窟外红色木构窟檐依山崖而建,高达45米,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宏伟壮观。窟楼共九层,俗称九层楼,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第96号内,依山崖塑造一尊高35.5米的巨型弥勒佛像,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这座弥勒倚坐佛像,目光下视,两腿自然下垂,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大佛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意为拔除众生痛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为满足众生的愿望。
在佛教信仰中,弥勒将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下一尊佛,他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临人间。据大乘佛经描述,弥勒成佛后,将带来一个祥和富足美妙的世界。建造这座大佛,反映当时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美好向往。
图片
藏经洞在莫高窟编号17窟,建于晚唐大中、咸通年间(公元851—862年),位于16窟甬道北壁,初建时是敦煌高僧洪辩的影堂(纪念堂)。洪辩法师俗姓吴,幼时出家,学养丰厚,通晓吐蕃语,转译佛书,精通佛理。唐大中二年(848年),因洪辩力助张议潮收复敦煌及河西,被唐宣宗敕封为释门河西都僧统,统管吐河西地区佛教事务。虽然在莫高窟中不是最早的石窟,却以出土大量文献文物闻名于世。洞窟面积很小,靠北壁有一长方形禅床,床上端坐洪辩高僧像,这身塑像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
公元11世纪初叶,因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和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文物五万多件被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藏经洞在大漠中封存了九百多年。
图片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道士王圆簶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在这个曾经密封的小室内,藏有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历时七个世纪(上讫晋代,下至宋初,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七百年间连联相续)的古代各类文献资料及文物艺术品约五万余件。出土文献内容特别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典当买卖契约,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地理、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而且还有古汉书、龟玆文、粟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字、女真字、于阗文、古藏文等中亚和少数民族文字。出土文物数量惊人,举世罕见。
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陆续用低廉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它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大多数精品从此流失海外。
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被学者誉为十九世纪末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研究中古时期中外历史文化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敦煌学由此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新兴学科。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在敦煌,藏经洞便是实证。参观完藏经洞,心酸心痛愤怒惋惜。同时也理解那位江苏籍硕研生讲解员为什么自豪地称自己是敦煌人,为什么对有损画窟的行为十分愤恨、疾恶如仇。
图片
第323窟为初唐洞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有一盝型顶小窟,这是一托二的子母窟,南侧为324窟,北侧为325窟。
后室为主室,平面呈方形,西壁为正壁,开一方形龛,龛中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龛顶、窟顶及其他三壁上的壁画多为初唐所作,南北两壁画佛教史迹画、东壁窟门两侧画戒律画。窟顶藻井并画团花井心,四披各画千佛22列。
南壁西侧画《石佛浮江》,由此画中“迎送向道玄寺供养”推测323窟建于689年之前。最新研究表明,此窟与道宣(596一667年)创立的“律宗”有关。
北壁西侧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共由4组画面组成,成“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都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景。北壁还画有“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晋、十六国时期的名僧佛图澄的故事也绘于北壁。还有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位,康僧会故事
南壁有昙延法师故事,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
东壁上画多幅“戒律画”,每幅画面均配有榜题。
323窟的绘画,不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构图严谨,手法灵活,色彩丰富,生动展示佛迹和佛教故事。
图片
331窟和335窟同为初唐时期开凿。331窟分前后室,中间由甬道连接。前室西壁门上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地藏菩萨、水月观音,门南、北各画天龙八部,甬道顶部为盝形顶,顶中央为五代时期绘制的十一面观音变一铺,南北披画趺坐佛各六身。前室、甬道壁画保存完整,唯独门南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一方壁画。主室为覆斗形顶的方形窟,西壁开一斜顶敞口佛龛,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清修),清塑二菩萨。龛顶画趺坐佛九身、飞天二十三身。令人惊叹的飞天伎乐,实在太精彩,流畅线条,色彩鲜艳,动感十足,让人看到一群飞舞在空中精灵。窟顶藻井井心为牡丹团花,垂角帷幔铺于四披,四披画千佛,西、北披有部分被损毁。南壁画弥勒经变一铺,《弥勒变经》绘画,始于隋、盛于唐、终于西夏,共计97幅,其中莫高窟92幅,榆林窟3幅,五个庙石窟有2幅。
335窟结构与331窟有很多相似之处,覆斗形顶,西壁开一敞口龛,现存初唐彩塑趺坐佛一身,一弟子(清修),清代补塑一弟子,四菩萨。顶部为牡丹花藻井,四披绘千佛,南北两壁各绘一铺经变画,东壁门上画阿弥陀佛等一铺,门南画说法图五铺、药师一身及千佛。
图片
我们参观的画窟大多为初唐时期,也有隋、宋、晩唐时期,最差的是清代的补画补塑,简直就是玷污敦煌艺术。
第292窟为隋代大型洞窟之一。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画窟,洞窟四壁上沿画的飞天绕窟一周,飞天下绘有天宫栏墙,中部绘千佛,下部绘药叉力士。壁画主要陈述佛灭后,大弟子代代传承佛法的故事,这些弟子被称作“祖师”,想必我们平常口语中的“祖师爷”就是来源于此。壁画中有祖师像27身,身姿各异,各具头光显示“圣僧”身份;中部千佛,以颜色变化,有序排列;上沿的飞天轻捷快速、飘逸秀美,在飘带和衣裙的烘托下展示出飞行疾进的动势,做出奏乐、散花、礼拜动作,千姿百态。敦煌有仙,一舞万年。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我这种既不了解佛事、又不懂得艺术的人而言,立于画窟之中只觉得好美、好震撼,当时之表情应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飞天的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现在舞蹈、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都不能完整地铨释。飞天的神秘更是令人难以想象,在离敦煌直线距离五百公里外的酒泉,是我们的探索外太空的卫星基地,可是在酒泉西边的敦煌,一千多年前就有飞天之梦,飞天已超出艺术的范畴。
图片
张大千先生1941年赴敦煌,原汁划停留三个月,大千先生被石窟中画像塑像艺术深深吸引,忍受大漠艰苦生活,数次改变归期,历时两年零七个月,临摹魏、周至元历代大小壁画276件。受敦煌壁画精丽雄浑的影响,使大千先生的艺术具有成熟的中国神韵。敦煌之行,为大千先生成为当今久负盛名之国画大师夯实了基础。
没有敦煌就没有张大千,敦煌成就了张大千;敦煌文化和艺术早已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
图片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大者200多平米,小者不足1平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彩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塑像大者高达35.6米,小者则只有10余厘米。如果把敦煌壁画连接成1米高的画廊,可以绵延50公里。
无论是洞窟建筑、彩色塑雕、绘画,还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场所以及土炕壁龛灯台等生活用具等,都反映古代敦煌(河西走廊)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敦煌莫高窟极具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图片
二、鸣沙山月牙泉
参观完莫高窟,中午回酒店小憩一会儿,下午前往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有两大奇迹,一是人文奇迹莫高窟,一是自然奇迹鸣沙山月牙泉。在距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有一个占地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的鸣沙山。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的怀抱之中。
图片
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处于呜沙山怀抱的月牙泉因形似月牙而得名。古称“沙井”、“药泉”,曾讹传为“渥洼地”。浩瀚干涸沙山中一汪清水,积年不减,真是奇迹,古人归纳为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图片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山沙相衔,峰如刀刃,蔚为壮观。风起沙动,摩擦发声,如鼓角、如丝竹、如雷鸣。“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图片
沙分五色,粉红、黄、绿、白、黑,晶莹闪光不沾一尘。风是造型化妆师,把沙山打扮城各种各样雄壮伟岸的形象。阳光洒在沙山之上,脊线将沙山分成黑白阴暗明亮两面,一座座沙山形如卧龙,跃跃欲腾。
图片
骆驼——沙漠之舟,永远与沙漠难舍难分,永远是行走茫茫大漠最佳交通工具。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开发了滑沙、沙漠越野车、卡丁车、牵引伞、滑翔伞等活动。但只有乘骆驼行走于沙峰沙谷,最能体会那种“沙漠骆铃”的原始风味。一只只骆驼首尾相连,出现在大漠之中,给黄沙以点缀,随风传出一阵阵骆铃声,是荒野中生命的吟唱。
图片
人们爬上高高沙山,登高远眺,将鸣沙山月牙泉的大漠奇景尽收眼底,拍照留念,欢呼雀跃。而后,坐上滑沙板一跃而下,在漫漫黄沙中,尽情享受重力作用带来的那种风驰电掣、一泻千里的快感。
图片
离开沙鸣山返回途中,看见一个红绿灯,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动物设置的交通信号灯。也许这就是人类发展至今天,向文明迈出的一小步。
图片
三、嘉裕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有“边陲锁钥”、“戈壁明珠”等美称,是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裕关)。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27日中午抵达嘉峪关附近,找了个看上去较为干净的饭店用完中餐。下午前往嘉峪关关城游览。
2002年曾乘绿皮火车到过嘉峪关,那时嘉峪关景区修得没这么好,景区周围也比较荒凉。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业兴旺,现在景区修缮一新,虽然疫情未消,仍然游客如云,景区附近店铺成片,吆喝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图片
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全长约2283公里。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的15个省区市内,其中河北省境内2000多公里、陕西省境内1800多公里,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统计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进入景区大门,迎面而来的一片水面叫玉泉湖,遥望前方,嘉峪关关城还在湖西较远的地方。
图片
已是9月下旬,西北骄阳似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得皮肤火辣辣地疼。尽管如此,挡不住人们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嘉峪关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筑于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关城建在河西隘口最狭窄处的嘉峪山,因而得名嘉峪关,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合而成,全长约60公里。如此宏大严密的防御体系,足见嘉峪关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我们绕玉泉湖由东闸进入关城碑廊。东闸为一土楼,围墙土筑而成,这一段土夯城墙是嘉峪关最早的城墙。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建亭纪念。
图片
文昌阁位于东瓮城外,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为单间铺房,四周立18根红漆明柱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明清时为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舞文弄墨、埋头苦读和以文会友之场所。清末成为文官办公室。
图片
关帝庙位于文昌阁北侧,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在的地方,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1998年关城文管所进行了修复,使其恢复明清时期风采。
图片
古戏台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位于文昌阁南侧,是当时守关官兵和城内居民、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为中国传统古戏台,屏风、台顶图案、两侧壁画都是人们熟知的内容,只是有一组寺院和尚和尼姑庵尼姑及其豢养的宠物的绘画非常少见,戏台两侧书写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亦是过去戏台对联的俗套。
图片
经东瓮城、光化门进入内城。光化门为内城东门,面朝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第一层为砖木结十场,第二、三层为榫卯木结构,雕梁画栋、五彩妆成,十分美观。光化门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距今已五百多年,虽经历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屹立于关城之上。
图片
内城平面方形,城高9米,正中偏东北有井亭,亭内有古井。内城四角有角楼,南北城墙中间有敌楼,西为柔远门通瓮城,将军府座北朝南,面对南墙下的演武场,东、西城墙北端有马道上达城墙。
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场所。府宅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1987年在原建筑基础上修复。
图片
柔远门为内城西门,与光化门对称而立。柔远门意为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与光化门同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
在人们眼中,嘉峪关是一座古代军事要塞。其实,嘉峪关还有它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必经商道,发展贸易和对外贸易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功能。元明以后,西域或中亚贡使朝贡必经之地,入关须领取凭证,俗称“关照”(大约“关照、关照,请多多关照”由此而来)。清代,新疆的棉花、葡萄、羊、马、骆驼和玉石等经此运往内陆,内陆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等也经此运往新疆和中亚等地。清嘉庆年间,嘉峪关失去朝贡贸易统筹控制作用,转而成为向商旅征收关税、控制贸易的关卡,逐渐发展成“丝绸之路”上的通商口岸。
图片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叛新疆。左宗棠整伤嘉峪关营务,维修关城及城墙,加强关城道路交道管理及税收管理,筹措军费银两和粮食,并亲自题写“天下第一关”横匾。光储二年(1876年)四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据说左宗棠为表决心,抬棺木从嘉峪关出塞,三年后收复新疆。
图片
林则徐禁烟遭贬谪戍守新疆伊犁,过嘉峪关,英雄遇到雄关,触景生情,慷慨放歌: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
图片
在嘉峪关西瓮城墙城门楼上,多出一块砖,五百年来,无人敢动。这是嘉峪关一个神话,说这块砖是“神定砖”,也有说是“定龙砖”,或“定城砖”。这块砖增添了雄关的神秘色彩,也使嘉峪关声名远播。不管怎样说,嘉峪关的建设在当时来说是十分艰难的。砖要到四十里外去烧制,烧好后用骡马运到关下,由于关城坡度大,人工运输效率低,又有放羊娃发明用山羊驮砖上城的说法。还有天神提示搬运石材的故事,筑城所用的石材均从黑山采取,由石匠凿好后运往关城,石条又大又重,运输困难,大家一筹莫展,忽然天响闷雷,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人们看到上天提示恍然大悟,泼水成冰道,顺利将石材运到关城。
城门地下的石条已被历史车轮碾压得凹凸不平,记载了嘉峪关的风云岁月。
图片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北伐陷入持久战中。明将冯胜发现嘉峪关在河西走廊具有特殊地理位置,是西扩的重要战略地,奏请皇上修建城关。朱元璋很快批准冯胜的奏折,于是冯胜征用能工巧匠、集结卫戍部队冒着严寒夯土筑城。
明正德元年(1506年),肃州整饬兵备道副使李端澄请旨后,将其在十年前修筑的关城进行扩建,由易开占按防御要求进行设计,建成为三层三檐的西罗关城,成为当时最难以逾越的关隘。
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有箭楼,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关城三重,城外有墙,墙处有壕,多道城防构成易守难攻的坚固要塞。外城城楼与内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城楼第三层挂匾“嘉裕关”,1924年城楼被毁,新中国成立后重修并多次修缮。
图片
外城城正中大门额刻“嘉裕关”三个大字,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嘉峪关经四百年时间,由军事关隘变成商业关隘,经百年时间,由商业关隘变成旅游胜地。改朝换代,岁月变迁,丝毫不能动摇嘉峪关的伟岸雄姿。
图片
四、悬壁长城
夕阳西下,天色渐晚,我们驱车来到距嘉峪关8.4公里的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位于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壁,有“西部八达岭”之称。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扼守黑山峡口。
图片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悬壁长城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是嘉峪关与长城连接的北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能攀登悬壁长城,只能在峡囗仰望,也来不及去嘉峪关最南端的长城“天下第一墩”。
图片
在西部关隘之中,更容易让人想起古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位于嘉峪关西面,距嘉峪关400多公里,关城建筑已损毁,仅留遗址。玉门关建于汉代,毁于宋。两关均有军事属性,但玉门关的经济属性强过嘉峪关。玉门关为汉代关隘,唐诗宋词中自然有很多咏颂,唐朝李白、杜甫等诗人当然不会知道建于明朝的嘉峪关。
图片
晚入住嘉峪关市《水墨名关假日酒店》,车刚到酒店门口,便有门童指引泊车。大堂办理入住手续,前台热情大方,端茶送水,服务周到。客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设备完好。
经大堂经理指引,我们到《中国兰州塞拉宫牛肉面店》品尝甘肃美味牛肉拉面,每人点了一份,端上面后大家都面面相觑,面条份量大到惊人。汤美、面条筋道、码子足,真是物美价廉。
嘉峪关的人热情、朴实,城市不大却干净整齐,我们在这里受到很好的接待,感到十分温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加拿大pc常规qq群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